在学会爱情之前,我们先学会了“消费孤独”,或者借着孤独消费。不久前,有人看到“双十一购物节”某电商平台产生571亿元消费后,这样评价。
商人的精明,让这个原本有些“失落”的光棍节,变得色彩缤纷。不过,心理学家也曾说过,消费是孤独的良方。消费的兴奋退去之后,引爆光棍节的情绪共鸣依旧存在,而且正在愈演愈烈。
“婚恋焦虑”便是这种情绪的共鸣点。人民公园相亲角、各色婚恋网站、万人相亲大会等社会现象的兴起,似乎是对这种焦虑的应对。而“婚恋焦虑”中更是蕴藏着代际婚恋观的矛盾冲突。被父母给予厚望的公园相亲角便被不少大龄未婚男女视为一种残酷的存在,它像寻爱的{zh1}一根稻草,又像将爱与婚姻彻底割裂的一场仪式。
荧屏灵敏地察觉到了这个日益突出的话题,近年层出不穷的婚恋节目几乎将速配牵手、模拟场景、爱情教室等花样玩了个遍。近期电视推出的一档婚恋节目中,请来各色导师对6位单身大龄女青年,经过半年跟拍,找出她们“爱无力”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密码,并安排了变身大改造。
纪录片式的爱情改造全记录替代了“速成模式”。被定义为对爱本身的重新学习与探讨。而“学习爱情”似乎已成为一个社会的新需求。除了这档节目外,上海更是出现了深受单身青年喜爱的恋爱训练营。
一直被视作人类的本能与天赋的爱情,是否真的需要学习呢?
“崇洋妹”、“情伤女”、“女汉子”、“傲娇女”等“典型代表”聚集到了一起,在与导师的合作中,擦出各种火花。在这些颇具看点的冲突中,不难发现“爱的困境”背后折射的是心灵的困境。
“前面一个男生40出头,月入7000元,我就受不了了。”女嘉宾雯劼在逛公园相亲角时感叹。雯劼是70后,为了尽快找到真爱,她已经有100次相亲经历。自认“要求不高”的她,对未来的“先生”有一个预期——年薪30万。
这档叫《盛女,为爱作战》的节目中,共挑选了6位单身女生,而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除了相亲100次未果的雯劼外,她们中,还有缺乏自信的胖女孩宝妮、条件优越性格傲娇的白领璐璐、年届不惑屡受婚姻打击的徐隽、漂亮活泼却缺了点女人味的寅蓉、偏爱老外的单亲女孩萍萍。性格各异的她们却都面临一个问题——真爱难寻,“脱单”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