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喝生水”,因为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为了杀死病菌,聪明的人类在自来水中加入了消毒剂,却万万没想到是“拒狼进虎”。氯化消毒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饮用水消毒方法,但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如卤代乙酸(haloacetic acids, HAAs)具有潜在的基因毒性和细胞毒性,长期饮用将危害人体健康。两杯水放在我们面前,是选致病微生物呢还是消毒副产物呢?新版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消毒剂可以加,但将副产物含量控制在不影响健康的浓度范围内(如二氯乙酸(DCAA)为0.05 mg/L和三氯乙酸(TCAA)为 0.1 mg/L)。
但这些有害物质、消毒副产物、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只要控制在标准限定值范围内,就是安全的,这种消毒方法也是在实际中可以采用的。
此外,消毒的效果(包括长期效果)、xjb,也是生产企业和用户必须考虑的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氯气及游离氯制剂与水接触时间≥30min,出厂水中限值4mg/L,出厂水中余量≥0.3 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0.05 mg/L。
余量即余氯,是指用氯消毒时,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所剩余氯量。实验证明,加氯接触30min,余氯在0.3 mg/L以上,足以杀死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布氏杆菌等肠道致病菌。当出厂水中余氯大于4mg/L时,大多数人能尝出或闻出饮用水中的氯气味,所以限值为4mg/L。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一氯胺与水接触时间≥120min,出厂水中限值3mg/L,出厂水中余量≥0.5 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0.05 mg/L。
采用氯胺消毒时,将氨加入氯化的饮用水就会形成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氯胺中最主要的是一氯胺,一氯胺的消毒效果不如氯,但可保持较长时间的余氯。氯胺的zg允许浓度是根据对大鼠的实验结果推导出一氯胺的限值味3mg/L。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臭氧与水接触时间≥12min,出厂水中限值0.3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0.02 mg/L,如补加氯,总氯≥0.05 mg/L。
臭氧为强氧化剂,其氧化能力大于氯和二氧化氯。当臭氧单独作为饮用水消毒时,一般投加量不大于1mg/L,接触时间12min以上时,剩余臭氧在0.3mg/L时刻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
但臭氧易分解,即使水中臭氧浓度在3mg/L时,其半衰期仅为5-30min,在较长的输配水系统中几乎没有可能余量,所以出厂时需另加氯或者二氧化氯。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已向全世界推荐A1级广谱、安全和高效的消毒剂——二氧化氯。目前,欧洲各国、美国和加拿大等的大多数水厂都已使用该消毒剂。美国环保局将二氧化氯作为替代液氯的ss消毒剂,并对二氧化氯用于饮用水消毒做了具体规定。2023年04月01日即将实施的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二氧化氯可用于饮用水消毒,在饮用水处理中,二氧化氯具有消毒效果强、适用pH范围广、脱色除臭效果明显、不产生卤代烃类有机消毒副产物、安全的优点。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二氧化氯与水接触时间≥30min,出厂水中限值0.8mg/L,出厂水中余量≥0.1 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0.02 mg/L。
二氧化氯在水中嗅阈或味阈值为0.4mg/L,《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二氧化氯的消毒要求是根据消毒效果,以及饮用水中二氧化氯很快恢复为亚氯酸盐,根据亚氯酸盐的毒性要求而定制的。
点击下载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百科知识
氯气(Cl₂):
https://baike.so.com/doc/6840103-7057377.html
游离氯制剂(游离氯):
https://baike.so.com/doc/5760466-5973229.html
一氯胺(总氯):
https://baike.so.com/doc/531707-562975.html
臭氧(O₃):
https://baike.so.com/doc/1460041-1543686.html
二氧化氯(ClO₂):
https://baike.so.com/doc/5206687-711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