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CB行业,通孔的铜厚是衡量产品可靠性的生命线。手持式电涡流孔铜测试仪作为关键的质检工具,其测量的准确性和探头的使用寿命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与质量稳定。一位细心的客户提出的问题,恰恰点破了问题的核心:“为了测试更准确,探针是应该贴着孔壁,还是放在孔中间?”
理解原理是正确操作的基础。我们的手持式孔铜测试仪采用电涡流测试技术:
激发:探头释放出高频电磁场。
感应:当磁场靠近孔壁铜层时,会在导体表面感应出涡流。
反馈:该涡流又会产生一个反向磁场,反作用于探头,改变其电气参数。
计算:仪器通过精密计算这些参数的变化量,即可精准反推出铜层厚度。
技术优势:
不受内层线路影响,专为测量多层板孔铜而设计。
可穿透薄保护层(如锡、锡/铅),直接测量底层铜厚。
内置温度补偿,即使面对刚从电镀槽取出的热板,也能保证读数稳定。
针对开篇的问题,我们给出明确答案:
探针必须稳定地接触孔壁。将探针悬在孔中间是错误的操作。
原因分析:
符合校准模型:仪器在校准时,建立的是探头与一个稳定、平整金属表面的对应关系。只有让探头稳定接触孔壁,才符合这一原始模型,测得的数据才真实可信。
避免信号失真:若探头悬空,电磁场会与整个环形孔壁相互作用,测得的是一个“综合平均值”。此数值通常会虚高,极易掩盖孔壁局部镀铜不足的缺陷,带来巨大的质量风险。
保证数据重复性:“悬空”无法统一,数据波动大;“接触”是一个可标准化的动作,能确保不同人员、不同时间测得的数据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黄金准则:校准与测量,手法必须一致! 在校准和建档时如何操作(稳定接触孔壁),在实际测量中就必须严格复现同一操作。
探头是仪器的核心耗材,规范使用是控制成本的关键。
守则一:防化学腐蚀——保持干燥
风险:PCB板残留的电镀、清洗*水大多具有强腐蚀性,会直接侵蚀探头端部的精密金属镀层,造成损伤。
措施:测量前,务必确认板材及孔内干燥、无任何*水残留。对于湿板,必须经过彻底的烘干或清洁处理。
守则二:防物理磨损——严守孔径底线
风险:探头表面的保护镀层异常精密且脆弱。强行插入过小孔径(如小于 0.899mm)的孔中,会与孔壁发生剧烈刮蹭,导致镀层磨损或划伤。
措施:
测量前严格筛选,只测试符合最小孔径要求的孔。
操作时动作轻柔,遇明显阻力立即停止,切勿使用蛮力。
守则三:日常精心维护
妥善存放:使用后立即放回专用保护盒。
定期清洁:用柔软的无尘布轻轻擦拭探头端部。
防止摔落:避免任何形式的碰撞,以防内部精密线圈损坏。
精准的孔铜数据源于统一、规范的操作手法,而长久的设备寿命则来自一丝不苟的精心维护。将“稳定接触孔壁”作为标准动作,并严格遵守探头的使用与保养规范,是我们保障产品质量、控制运营成本的坚实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