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颗粒污泥即厌氧污泥颗粒化是厌氧工作者工程化高梦想!厌氧污泥颗粒化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的因素影响。可以归纳为:1.环境因素、2.废水特征、3.接种污泥和4.操作因素。如何通过工程技术的手段,目前国内水行业市场上那真是百花齐放!目前,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通过比较培养颗粒污泥的不同工艺条件和过程,提出厌氧颗粒污泥可能的形成机制;二是通过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与过程培养得到的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能,推测出厌氧颗粒污泥的可能形成机制。

除磷颗粒污泥的形态特征及微生物相:肉眼观察颗粒呈米黄色或淡黄色,颗粒与絮体区分明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颗粒外形不规则,边缘呈黏胶絮状,密实度不均匀,观察到的颗粒的形态特征与很多研究中的到结果的很相似。扫描电镜观察颗粒外轮廓清晰,结构较为密实,表面有多处凸起,呈花椰菜状或呈蜂窝状。且颗粒表面含有许多空隙和褶皱,这些空隙可作为颗粒中营养物质和溶解氧的传入和代谢产物的排出的通道,以减小颗粒污泥本身存在的传质阻力较絮状污泥大的问题。
污水处理厂约有95%没有应用污泥厌氧消化,污泥处理不到位。由于污泥往往含水量高,不适合直接填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1)污泥产量大,全国污水处理厂年产污泥约2亿吨;2)污水中约70%污染物转移到污泥中;3)大量污泥未得到妥善处置,二次污染严重。现在的处理方法有三种:焚烧:投资高,能耗高,资源化程度低;填埋:二次污染大,占地面积大,资源化程度低;厌氧发酵:无二次污染,运行费用低,能源效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