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基于模型的开发 (MBD)市场占有率及行业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随着工业4.0、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推进,基于模型的开发(ModelBased Development,简称MBD)技术在中国制造业和相关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MBD作为一种以模型为核心的设计、开发与验证方法,正在成为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工具。本文将围绕2025年中国MBD市场的发展现状、市场占有率分布以及行业竞争格局进行深入分析。
一、市场发展概况
2025年,中国MBD市场持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约180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增长约18%。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推动:
1. 制造业升级需求:在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电子和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对于提升产品开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的需求日益迫切,MBD技术正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工具。
2.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的发展,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等,为MBD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 工业软件国产化趋势: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技术自主可控的需求增加,国内企业正加快国产工业软件的替代进程,MBD作为核心设计开发环节的重要支撑,得到了更多关注。
二、市场占有率分析
根据2025年市场调研数据,中国MBD市场中主要分为国际厂商、本土厂商和新兴创新型科技企业三大阵营,其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国际厂商:约55% 本土厂商:约35% 新兴科技企业及其他:约10%
1. 国际厂商(如MathWorks、Dassault、Siemens、Altair等)
这些企业在MBD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成熟的生态系统,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以MathWorks公司的MATLAB/Simulink为代表的工具链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仿真等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2. 本土厂商(如东软集团、中科曙光、浪潮、华大九天等)
随着国产替代战略的推进,本土厂商在政府、国防、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例如,华大九天在EDA与MBD融合方面取得了突破,东软集团则在汽车电子MBD解决方案中积累了大量客户案例。
3. 新兴科技企业(如优锘科技、中望软件、天洑软件等)
这些企业多聚焦于细分领域,例如工业仿真、嵌入式系统建模等,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快速切入市场。其优势在于本地化服务能力强、响应速度快、价格相对较低。
三、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 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技术门槛的提高,中国MBD市场呈现“马太效应”趋势。头部企业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并购整合、生态构建等方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中小厂商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2. 技术竞争成为主旋律
MBD平台的核心竞争力逐渐从单一工具转向系统级解决方案能力。未来竞争焦点将集中在:
多物理场仿真与集成能力 与AI、大数据、数字孪生的融合 自动化建模与模型优化技术 跨平台兼容性和云端部署能力
3. 行业应用格局分化明显
不同行业对MBD的应用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领域:
汽车电子:MBD在电控系统开发中广泛应用,成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的标配工具。 航空航天:对高精度、高可靠性需求极高,MBD主要用于飞行控制系统仿真与验证。 轨道交通:注重系统集成和全生命周期管理,MBD在信号系统和列车控制系统中应用广泛。 装备制造:对虚拟样机和快速迭dk发需求强烈,MBD在机械系统建模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国MBD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 国产替代加速:随着国家对工业软件自立自强的高度重视,本土厂商有望在2025年后实现更大突破,尤其是在政府项目和重点行业中的应用比例将显著提升。
2. MBD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MBD模型将越来越多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形成从设计到制造再到运维的闭环系统。
3. AI辅助建模成为新方向: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将提升建模效率和精度,自动化建模、智能参数优化等功能将成为MBD工具的新标配。
4. 行业定制化趋势增强:不同行业对MBD工具的需求日益差异化,未来MBD解决方案将更加强调行业适配性和垂直整合能力。
五、
2025年,中国MBD市场正处于从“引入应用”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阶段。尽管国际厂商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本土企业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推动下,正逐步缩小差距,构建起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未来几年,随着国产替代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中国MBD市场有望实现从“跟随”到“yl”的跨越式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软件联盟、赛迪顾问、艾瑞咨询、IDC中国等qw机构2025年最新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