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去市场的人一定知道,同一品种的肉菜,价格是可以相差很大,猪肉有十几二十元一斤的,也有五六十元一斤,有2元一斤的大米,也有过百的大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它们之间的价格差这么大?
有些人可能会说,某某品种的蔬果是品牌,特别好吃;或者说某品牌有安全保障,有绿色标志,所以它贵它有理。这些回答都只是擦边,没有触及到核心问题。
再讨论价格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溯源,谈谈农业到底是什么。
农业到底是什么?
农业是生命的基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有哪一种比起农耕文化更古老、更源远流长?在我们平时说起的养生中,又有什么比“食补”更重要?和其他行业不同,农业它除了具有商品属性之外,最重要的是它承担着维系生命的重大责任。想一想,我们可以不看电影,不玩手机(虽然很难),不去旅游,但是可以不吃饭不吃菜吗?
而农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农业的需求是可见的,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饭,农业就永远都在,做农业需要情怀,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如果没有情怀,抓不住产业机会就会生气,就会心态失衡,如果缺少情怀,只把农业当成商品,这对农业来说不是建设,而是破坏。
农民又是什么?
说起农业,就不得不说说种地的辛勤农民了。在中国,像父辈那样视土地为生命的老一辈已经老去,而新一代的农民,要么知道种地无法养活家里,选择去城市打拼;要么虽然继续种地,却没有掌握到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只能沦为“现代农业”指挥下的“产业工人”。这样下来,又剩下多少农民还在坚守本心呢?
2013年国家发改委对小麦、水稻、大豆、玉米四大粮食品种的收益成本情况调查显示,四大粮食品种亩均产值是1039元(没有扣除成本),亩均投入费用是357元,亩均收益是682元(这个收益包括他本人的人工和利润),但这个调查不含土地承包费,也不包括农民自己的人工费。
再来看看另一组数据,2012年农民来自种地收入人均是2017元,占全部收入的26.6%,2013年比重又降为24.6%,这表明农民种地的收入占总收入不到四分之一。
当以土地为生的农民种地已经无法成为家庭收入的支柱时,他们又能怎么办?
农业严峻的问题
正因为农业承载的特殊使命,所以选择从事农业就必须承担起责任,谁都不可以推脱。可是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人口和日益减少的可耕种土地以及各种原因,导致了对农产品的需求高速增长,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自然能吸引无数人投身此中,加上中央年年高度热议的对农业的关注,更是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农业。
当农业被贴上商品的标签,说起它的经济属性时,就已经远离了农业最本质的意义。虽然很多人也说起农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为农业加上很多名称: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可惜的是依然无法摆脱利益的关联,当商人以赚钱为根本目的时,就已经将农业推向偏离本源的道路了。这就导致了国内各种农业安全问题的产生。
当今农民种地,已经不是按照农民自己的意愿来决定,他们辛勤种植粮食可能赚的不多,甚至还要靠打工养活家人,这样的情况下,身为消费者的我们还要求种植的食品物美价廉,要人工除草,要有机生物肥,要粮食一等一的安全,却要求粮食价格和十年前一样。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在这追求利益的时代,似乎说不过去吧?
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掏空了政策,掠夺了本属于农民的福利,还破坏了农业自有的生态平衡,让农业陷入急功近利的恶性循环,{zh1}导致粮食食品安全问题,人人自危。
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在扮演什么角色呢?
说了这么多,回到题目上来,当人们去到市场时,面对十几块一斤的猪肉和五十块一斤的猪肉,会买哪一种呢?那2块一斤的大米和8块一斤的大米呢?
当你选择了便宜的一种,当你把这种选择变成一种习惯和把这个价位默认为标准价位,那么循环就会继续:本来要12个月才能出栏的猪,3个月就上市;本来有肥有瘦的猪,全长成了瘦肉;本来应该在土里,最自然长大的农作物,被灌上化肥农药,催熟上市。为了供需平衡,也为了利益,结果一切都乱套了。
当然,我们可以指责食品为什么不安全,质问食品的涨价,但是别忘了,农民白种地或赔本种地不是理所当然。
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zh1},各位想想吧,当我们追问农药残留有没有超标,关心进口的每一样食物是否安全时,有没有人问过自己曾给予这片土地什么,以及农作物疾病的来历?以前种下的因,结下今天的果。
什么样的价格就能买到什么样的产品,当你为自己便宜买到好东西时,不要忘记,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不论是不是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