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促进合理布局,重点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
二是电网企业要保障配套电网与光伏发电项目同步建设投产,优先安排光伏发电计划,全额收购所发电量。
三是完善光伏发电电价支持政策,制定光伏电站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保障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按电量补贴的资金及时发放到位。
四是鼓励金融机构采取措施缓解光伏制造企业融资困难。
五是支持关键材料及设备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光伏产业标准和规范建设。
六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优做强,抑制产能盲目扩张。

学校建光伏电站的优势
1.学校拥有较为广阔的屋顶,结构好,用电量稳定;
2.学校的光伏发电环境好。学校所处地区相对周边环境而言拥有更多的太阳能资源,日照稳定。学校也有足够多的教室或寝室作为储能蓄电池室和控制室,相比于一些家庭和企业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学校作为政府的教育的教育机构,有良好的信誉度,土地产权明确,融资相对容易;
4.学校运营稳定,一般不会有较大幅度改造,几乎不存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存续风险问题;
5.节能减排,建设环保节约型校园,让学生对新能源有更加直接的认识,激发学生研究新能源的热情。

光伏电站与温度的关系
光伏电站与温度的关系,如同衣服和人一样,合适的衣服要配合适的人,假若衣服过大、过小,对于穿的人来说都是比较别扭的。而光伏电站与温度的道理也是如此,过热的环境对于发电量的影响会是反作用的。
这里我们可以从几组数据来看:单体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电压温度系数为-0.33%/℃,温度每升高1℃,60片组件的单体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降低120~125mv。太阳能电池短路电流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这里还要考量一个电池参数——峰值功率。此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电池安装环境温度每升高1℃,太阳能电池的峰值功率损失率约为0.41%。
从实际案例中,行业专家总结出这样一个数据:工作在20℃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其输出功率要比工作在70℃的高约20%。 相反的,如果某地区光资源条件一般,然而年平均气温较低,则电站整体的发电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在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20℃以上是经常的事。随着温度的升高,光电转换效率也在不断下降,其功率温度系数一般在-0.4%/℃左右。假若国内常见的2%、3%的温度损失,那么在热带地区高温造成的损失将达到三倍左右,最终影响的肯定是电站的发电量。
在光伏系统中,光伏组件怕热,同样逆变器也是怕热。逆变器内部由众多电子元器件组成,工作时主要零部件会产生热量,厂家在设计研发过程中为了降低机器内部热量会采用散热片、风扇等形式。假若逆变器温度过高元器件性能将会下降,进而影响逆变器的整机寿命。
当光伏电站装在热的地区并不是好的想法,也是不明智的行为,可能会出现因为过热出现发电量不增反降的结果,所以说行业人士通常不会这么做。当然如果业主有特别的需求也是另当别论,如非洲地区因为供电设施落后,离网光伏系统成为主要供电途径。
